廖丹清研究员
男,1935年5月3日出生,中共党员,湖北洪湖人。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廖丹清研究员195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留校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助教,1966午2月评为讲师。1974年10月至1980年11月任荆州财贸学校政治经济学课讲师。1980年11月25日招聘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5年任农村经济所副所长,1986年评为副研究员,1987年任农村经济所所长。1989年2月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和职称评定工作,直至1995年6月。1991年评为研究员。曾任湖北省社团研究会常务理事,省经团联常务理事,省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省计划学会副理事长,省渔经学会副理事长,省灾害防御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供销学会特约理事,武汉市第三届咨询委员会委员,省软科学评审组副组长,湖北省社会科学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农业经济学会顾问,省农村经济学会顾问,省供销经济学会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省农委兼职研究员等。
廖丹清研究员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20多年里,以理论经济与农业经济相结合,把大国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参与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有:《中国南方湖区经济开发研究》(国家“七五”重点课题),《洪湖市情》(《中国百县市调查》、国家“八五”重点课题),《浦东开发与长江中下游协调发展》(国家“八五”重点课题,湖北子课题主持人),《粮食专业县研究》(国家“八五”年度资助课题),《老工业基地的改革与发展》(国家“八五”年度资助课题),《粮食产业化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国家“九五”年度资助课题)。主持的省重点课题有:《中国县经济体制改革》(湖北省“七五”重点课题),《江汉平原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湖北省“七五”重点课题),《湖北省支柱产业研究》(湖北省“八五”重点课题),《湖北省粮食问题研究》(湖北省“九五”重点课题)。
改革开放20年来,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编写教材、工具书10余部,主编丛书两套,共计300余万字。学术著作:《水体经济学原理》(合著),1995年荣获湖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考察与研究》(合著),1993年荣获国内贸易部商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承担的国家科委立项课题:中国和加拿大合作课题成果《湖北新洲县发展格局优化研究》获由中外专家评究的优秀成果奖。
主要学术观点: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为起点?是否一定要经过一个野蛮的混乱的丑恶的原始市场经济的阶段呢?在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目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野蛮、混乱、丑恶和腐败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是必须要经过的阶段。廖丹清研究员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点应该以现代的、高级的市场经济为起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结合的共同基础,有结合的相关面,并有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它是完全可以避免痛苦的原始市场经济阶段的。
二、关于水体经济的研究。廖丹清研究员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自然水体必然要向经济水体转化,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赖于经济水体的增长;最早提出并研究了经济水体增长弹性系数,即经济水体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1991年)。廖丹清研究员与合作者运用水体弹性系数的概念,依据我国历年统计资料计算得出:我国水体消费弹性系数为0.5—0.6,即国民收人每增长10%,经济水体消费增长5%-6%;经济水体城市人口消费弹性系数为2,即城市人口每增长1%,城市消费水体增长2%;经济水体工业消费弹性系数为1,即工业增长1%,经济水体增长1%;经济水体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大于20%。
三、关于中国城市化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研究。廖丹清研究员通过对农村与城市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后认为,缩小城乡差别,只能通过发展大城市、由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来解决,而不是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所能解决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走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小城镇要在城市体系中有选择的发展的道路,要有规划地建设城市群、城市带,降低城市建设的外部成本,提高城市建设的规模净收益和城市规模溢出效应。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我还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切成就的取得都与农民的潜能的释放分不开,第一次释放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第二次释放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第三次释放很可能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农民追求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愿望,必将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民潜能的第三次释放还有可能超过前两次的释放。
四、关于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粮食供需平衡的研究。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人口总量的增加,粮食需求不断增长,而生产粮食的资源却在减少,因而粮食的总量平衡、地区平衡、品种平衡和年度丰歉平衡的难度加大。廖丹清研究员认为,实现这四大平衡,要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除采取一定数量的国家储备调节外,主要的是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调节平衡。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粮食的价格需求弹性小,而我国目前的粮食价格供给弹性大,这样,既有可能出现粮食供不应求的粮食饥荒危机,也有可能出现粮食供过于求的粮食相对过剩危机。但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则应以防止供不应求的粮食饥荒危机为主,而在工业化的后期,则应以防止供过于求的粮食相对过剩的危机为主。
主要学术成果目录:
一、主要学术著作:
1、《中国南方湖区经济开发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
2、《现实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3、《水体经济学原理》(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4、《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考察与研究》(合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
5、《大国粮食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6、《中国县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年;
7、《改革与发展中的老工业基地》(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8、《面临严峻挑战的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比较研究》(合著),海天出版社,1991年;
9、《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研究》(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廖丹清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11、《20世纪中国粮食经济》(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资本论》讲义,(专著),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1
二、主要学术论文:
1、《农用生产资料专营与价格变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二期;
2、《水体经济原理刍议》,《江汉论坛》1991年第12期;
3、《水体开发利用与级差收益规律》,《江汉论坛》1992年第12期;
4、《中国城市化与农村改革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江汉论坛》1993年第11期;
6、《经济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性研究》,《经济学家》1995年第4期;
7、《中国面临的粮食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经济学家》1996年第4期;
8、《市场经济体制与精神文明:结合的基础及途径》,《经济学家》1997年第3期;
9、《再论有选择地发展小城镇》,《江汉论坛》1997年第6期;
10、《湖北新洲县城发展格局优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11、《论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12、《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因素》,《经济学家》2001年第2期);
13、《城市化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3期。
14、论城市化的发展及其现实影响,《江汉论坛》,2003.9(与沈佳斌合作)
15、《资本论》与理论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2
13、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0(与张培刚合作主编,郭慧伶、陈洪波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