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专业召开本学期第一次读书报告会

作者:朱永康 殷柯 时间:2019/11/1 12:15:02

20191030日晚,中国史专业于512教室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读书报告会,该专业各年级学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由三年级学生邹子平与韩伟涛主持。


  本次读书会讨论的书目是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著的《历史学与社会理论》。首先,朱永康对全书做整体的概括,他指出当今的历史学研究越来越频繁地引入社会学理论,历史学研究者应当注意学习一些社会学理论;同时,他还对该书的部分章节做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与大家一同讨论了选取计量方法如何进行微观历史研究等问题。李林茂随后发言,他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史研究呈现出一种显学的倾向,历史学的视角从由上而下发展为由下而上,并提出了这个视角中可能会隐含的一些立场问题,历史学的研究最终目的还是要将这两种视角进行整合,我们需要用一个整体的思路去看待历史。殷柯对本书所提出的“腐败这一概念表达了自己的疑问:“腐败”应该如何去界定?“腐败”与“恩惠”之间该如何区分?他还以历史上曹锟贿选一案为例,提出了关于如何定义腐败”的看法。吴笑宇提出,我们一旦对一个概念进行了文字上的定义后,便会对日后读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因此在撰写历史学论文时,应当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时刻进行审慎思考,他还对历史上提出的“明君”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烨提出了自己对比较史学的看法,提出了在比较研究时,既要注意比较对象的异同之处,又要注意比较对象的本质特征。刘婷提出了“男性与女性天然对立的观点来源何处?”以及“不同文化和地区对性别的建构起了何种作用?”等问题。张恒对该书提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进行了自己的阐释,并提出了当今世界范围内是否还有后殖民主义印记等问题。主持人韩伟涛从自身研究经历出发,讲述了对史学资料真假甄别的问题,他还对部分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对历史人物的描述要基于历史事实,不能人云亦云,当今,仍存在大量没有定论的历史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新理论、新方法加以解决,之所以强调交叉学科,是因为仅仅靠史料或许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存的问题。最后,主持人邹子平对此次读书报告会进行总结。他提出,研究历史要有充分的怀疑精神与探索精神,在怀疑精神的基础上,在借用新方法的条件下,可以对已经存在的历史观念进行新一番研究;当下,我们不仅可以研究“宏观大历史”,还可以研究小人物、小事情、小区域,注重拓展自己的研究方向,但一切研究的基础都是有踏实的史学基本功,希望大家能够勤勉刻苦锻炼,提升史学研究基本素质。



图为读书报告会现场


  各年级学生对参与读书报告会均有极大的兴趣,通过对指定书目的深入阅读、与同学分享读书心得、解答与被解答疑惑,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得到拓展,思想得到交流。


  下一次读书报告会将讨论的主题是微观历史研究及公共空间,推荐书目是王笛先生所著的《茶馆》,举办时间定于128日。欢迎各专业老师、同学前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