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先声2023年第10期:
构建共同缔造的体制机制的建议

作者:社会学研究所 刘存地 时间:2023/7/19 11:19:54

一、《规划纲要》推动基层由“管”向“治”逐步转变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在乡村建设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中共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2022年8月,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指导下,全省以城乡社区(农村自然湾组、城市居民小区)为基本单元,共确定了1038个试点,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长期以来,群众大量需求和事务由政府全包,过去自上而下“管”的方式到群众成为参与者的“治理方式。

二、共同缔造的内涵

共同缔造内涵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是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的统称,城市社区指的是城市居民小区,乡村社区指的是农村自然村湾。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这是群众最关心,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的党组织体系,使党的主张和政府工作落到基层、深入群众。

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为目标。“纵向到底”,就是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作用落实到城乡社区,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资源、平台下沉到城乡社区,建立健全村(社区)到楼栋(湾组)“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横向到边”,就是在党组织领导下,不仅是包括与城乡社区治理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参与进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也要参与进来,充分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共建共治共享”,就是加强协商民主,有效解决强迫命令过多,与群众沟通不足,“拍脑袋”为群众办事,结果导致群众“摇脑袋”、不买账等问题,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真正依靠群众办好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事务,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

以“五共”为路径。要把“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工作方法贯穿共同缔造活动始终。“共谋”,就是要拓宽政府与群众交流的通道、搭建群众相互沟通的平台,发现群众需求、汇集群众智慧,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群众的事让群众做主。“共建”,就是要坚持以群众为主体,汇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城乡社区建设,群众包括社会各方面力量出资出力,投工投劳。“共管”,就是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发展志愿服务等,发动群众加强对共建成果的管理,既是管理又是监督。“共评”,就是要通过组织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对项目建设、活动开展的实效进行评估和反馈,持续推动各项工作改进,让群众满意。“共享”,就是要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使大家都能共享共同缔造的成果。

三、立足省委部署贯彻落实共同缔造实践活动方法和机制

决策共谋的方法和机制。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村湾夜话、场院会等形式,倾听群众心声,及时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关注的难事、想办的实事入手,找准群众真实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汇聚群众智慧,凝聚发展共识,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积极搭建群众议事平台。

发展共建的方法和机制。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众参与感,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针对村(社区)水、电、路、气、网、购等基础设施项目,绿化美化、环境整治、停车位建设等公共配套设施项目,鼓励群众以出资出力、投工投劳、让地让利等形式参与共建;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公共设施维修改造等项目,动员群众出资建设,并对确有困难者予以补贴。

建设共管的方法和机制。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加强共建成果维护和管理。组织群众通过村(居)民会议依法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行为规范,引导群众共同协商公共空间、停车场地、环境卫生、小区安全等管理规约,并监督执行。加强自治共管,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共管组织,认领共管区域和事项。

效果共评的方法和机制。按照“服务谁、谁评价”的原则,发动群众建立全过程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项目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评价和反馈,使试点工作始终在群众监督评价下开展。通过组织理事会成员、群众代表等对群众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开展常态化评议评比,公示结果,增强群众荣誉感、责任感。

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机制。引导群众建立和完善成果共享,使共建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群众。引导群众在共同缔造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勤勉自律、互信互助、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共同精神,深入推进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品牌,增强社区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