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头先声2023年第7期:
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和四化同步发展的人才支撑

作者:省社科院财贸所 路洪卫 时间:2023/6/6 10:38:36

一、《规划纲要》强调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引领作用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规划纲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四大支撑体系之一,强调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由202158.93人年提升到202570人年以上,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人才中心。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两项重点任务。一是积极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统筹构建“平台+中心+基地+驿站”的人才发展平台体系,即武汉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5 个左右区域人才中心、50 个左右人才基地、500 个左右人才驿站。二是集聚用好各方面人才资源,包括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吸引各类国际组织、人才峰会、高端智库在鄂举办或永久性落地,推动三大都市圈实现人才共聚、项目共建、制度共通、服务共享,集聚一批优势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常态化开展专业人才智汇基层活动。

二、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实现四化同步,关键在人才

《规划纲要》全面体现了党二十大关于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新部署、新要求。党的二十大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人才建设是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流域综合治理,需要加强水利、环保、规划、科技等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流域治理管理支撑保障能力。推进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需要产业、网信、城乡规划、“三农”等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构建以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为重点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构建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是重点突破与全域发展相结合的一项战略布局。各市州人才基础、创新资源差异明显,人才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担当“领头雁”角色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其他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则找准自身在雁阵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发挥“群雁”的节点支撑作用,方能共同构建起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雁阵格局”。

集聚用好各方面人才资源,是真正把“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一项战略抓手。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911.5万人,“两院”院士81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一体推进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真正把高质量发展构筑在人才资源的坚实基础上。

三、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 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开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新局面

健全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实施“才聚荆楚”工程,从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转变为充分利用人才红利。聚焦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湖北路径,结合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周期,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流域安全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适时发布区域及有关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促进供需更加精准匹配,夯实人才成长基础,努力实现人才留鄂、人才兴鄂的良性循环。二是实施“技兴荆楚”工程,加大对既懂工业生产流程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解决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难题。以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和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为抓手,推进高校探索推进集产业导师学术导师于一体的双导师制,实现人才培养高校和产业间的同频共振。

健全完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围绕攻克现代产业发展基础理论和标志性技术,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实施“博聚楚天”工程,汇聚更多博士后人才为湖北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推进高质量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面向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人才创新服务中心,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体制、跨行业、跨地域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湖北路径,推动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为科学家、企业家搭建共商共享平台,协同突破前沿关键核心技术。

健全完善终身学习优质生活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年青一代更多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多注重未来的个人发展空间。数字经济时代,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应从构建创新社群的角度,加强各类人才、组织之间的对接和联系。打造创新产业发展与社区居民生活并重的创新街区,正成为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趋势。创新街区依托城市更新,重在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创新空间的自然交织,在老城区建立丰富的开放空间和场地,创造多样化的办公空间,营造活跃的“24小时社区。推进武汉、襄阳、宜昌等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在老城区、旧建筑中植入科创空间,把旧城更新改造释放出来的存量空间打造为无边界园区,与优质生活圈建设深度融合,依靠中心城区完备的商业环境,以大学生或年轻人才就业创业为主,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打造数据驱动、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