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解读及原文表述
1.推动超大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武汉是湖北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湖北唯一的千万级人口城市,充分发挥人口规模效应,在现有人口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将是超大城市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规划纲要》强调,全省有城区常住人口500 万以上1000 万以下的特大城市1 个,为武汉市,并提出至2025年,武汉都市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 万元,为超大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谋划了阶段性目标。
同时,《规划纲要》还指出,在良好生态本底基础上,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构筑三大都市圈引领、三大发展带支撑的空间结构,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这说明人口高质量发展要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区域空间格局相匹配,要求构建更加均衡、更加协调的发展局面,这为超大城市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
2.补齐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中的短板
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是超大城市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交通物流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与价值,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需要引起足够重视。《规划纲要》指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均居全国第13,航空枢纽能级不高;武汉高铁营业里程居中部第4,中欧班列(武汉)年发运规模居全国第10,铁路枢纽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规划纲要》强调,武汉阳逻港铁水联运只占港口吞吐量的2.63%,远低于湖南岳阳港14.1%,江西九江港7.7%,多式联运发展不足,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有待加快。
3.持续强化超大城市产业引领功能
《规划纲要》进一步强化了武汉作为超大城市在科技创新与高端产业引领方面的重要功能,并提出了推进方向,比如支持“中国光谷”加速升级为“世界光谷”;将武汉建设成为三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推动“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扩能增效,引领湖北新能源汽车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以武汉为核心,打造全国北斗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依托武汉,加快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等。这些表述从不同的产业视角说明了武汉在全省高端产业链条中的关键与核心地位,在打造光电子、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北斗等支柱及先导性产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增强武汉核心产业对全省产业体系建设带动能力,形成以超大城市产业为基础、全省产业竞相协同的新发展格局。
二、贯彻落实的着力点与政策举措
1.探索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以武汉为试点城市探索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保持超大城市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在儿童照料方面加大公共投入,尤其是增强对0-3岁儿童的托儿育儿公共服务能力,使城市具备生育条件的中产阶级家庭能够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在税收、社保减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减轻用人单位压力,增加用人单位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延长男性工作者陪产假,倡导性别平等、共同付出的家庭生育理念,营造男性与女性共同分担家庭生育的社会氛围。
2.完善新业态法治保障,拓宽居民就业增收渠道
进一步完善新业态从业者的法治保障体系,拓展城市居民就业增收渠道。以法治化手段明确新业态从业者在医疗、教育、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合理制定实施新业态行业管理办法,保障新业态行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法治环境。比如为地摊经济制定有序发展的常态化管理办法,为地摊经济等新业态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同时,做好灵活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及时为各种新型就业形式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在养老、社保、医保、户籍、子女教育等方面,充分考虑灵活就业群体的现实需求,减少灵活就业者的后顾之忧。让灵活就业者可以看到更好的未来,更有信心从事新的行业、新的工作,不断丰富社会就业形态,为居民增收、青年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3.提升超大城市消费市场层级,加速资源要素流动
一是营造良好的科技消费企业发展环境,借助科技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培育新消费热点与新消费内容。充分利用武汉都市圈优质的生态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优势以及产业链基础,面向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引进一批消费科技领军企业,打造武汉都市圈消费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及物流基地,为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是发展都市圈免税经济,充分释放国际消费需求。以进口化妆品、进口汽车、进口食品及奢侈品等集散中心为突破口,依托武汉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为平台,建设世界消费品购买中心。探索建立武汉都市圈国际免税城,推动武汉设立多个市内免税店。通过大量免税商品集散,充分辐射中部地区的境外消费需求,带动人流、物流以及资本集聚,为交通物流建设提供充足支撑。
4.深度参与国内外产业链,持续优化超大城市营商环境
一方面,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推动武汉都市圈深度参与国内外产业链环节。依托国际大循环,不断拓展融入国际产业链的深度与广度,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布局国际生产基地。依托国内大循环,武汉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都市圈、成渝经济圈等国内重大区域形成联动协同效应,发挥产业要素流动的重要节点枢纽作用,深度参与嵌入国内产业链环节。另一方面,持续优化武汉国际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制度开放体系。继续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加强武汉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数字经济营商环境,推动优化数字信息国际流通机制,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数字企业落户武汉。以长江经济带区域联动开放为基础,加快探索武汉都市圈对接国际经济循环的方向和抓手,充分利用武汉自贸区和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等开放平台拓展强化超大城市的创新能力。
(省社科院财贸所副研究员 刘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