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上午,省社科院文史所举办了第四季度读书报告会,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袁北星和文史所全体科研人员参会。
图为读书会现场
本次读书报告会研读书目是卢汉超的《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该书从微观史和日常生活史的角度,从城市内部解读上海,为我们描摹了20世纪初上海的平民生活,展现了上海近代变迁中的“常”与“变”,传统与西化的冲突与融合,为我们丰富了对上海的认知,也为近代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次读书报告会历时两个小时,分为作品导读和主题讨论两个环节。在导读环节中,助理研究员梁桂莲以“日常上海与想象上海”为题,将《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与《文学中的上海想象》对照阅读,既梳理了近代以来上海不断被塑造、建构、想象的文学谱系,以及从殖民地到现代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契合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城市象征,又解读了日常上海中与西、传统与现代、摩登与实用的完美糅合与生活智慧,认为: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上海在百年现代化进程中,既有西方的影响,也保持了自己传统、东方的一面,单从民族国家层面、现代性层面、文学层面来理解上海,无疑会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还必须从城市内部、从地方性、民间性、日常性层面来理解上海,探索上海城市变迁的路径。
主题讨论环节内容丰富、视角多样。助理研究员高娴认为《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从日常生活史角度研究历史,其视角、方法可为武汉近代史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但同时也要警惕日常生活史叙述中的个人立场、逻辑,以及以平民立场、视角遮蔽宏大叙事,消解文化、意义的悖论。副研究员路彩霞则提出,应以更理性、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城市进化及研究中的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二元观点,既要看到城市发展现代性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民间性及其价值。其他老师也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阅读心得展开交流讨论。
袁北星对本次读书报告会进行总结,她充分肯定了文史所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在读书报告会上体现的系统、辩证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对文史所科研人员进行方法论的指导:一是读书研讨,不仅要关注内容本身,更要关注研究方法、资料来源、理论视角等,从中找到本专业、本学科新的学术生长点;二是要通过学习、读书,提升学理研究、学科研究,既要会读,又要会转化运用,将所读所感转化为我们的学术成果;三是文史所要形成研究团队和合力,持续科研发力,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是中华文化具有广博性、包容性,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包容、开放的态度进行理论思考和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