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3日上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办第二季度读书会,研读的文本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读书会的主持人为梅珍生博士,参加本次读书活动的青年科研人员有王巧生博士、刘红莉博士、赵春莲助理研究员、李钦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学派哲学,以及当时德国流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等唯心史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次读书会采取会读会讲的方式,由与会者依次轮流读一段讲一段,一字一句紧扣文本,让大家真正亲近经典,感悟经典,让人类的思想精华沁润心田。与会者对“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感到应接不暇。尽管“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且已过去了180多年,但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雄辩批判中,大家依然可以感受到在“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中,德国思想领域的种种喧嚣与吵嚷。

图为梅珍生研究员(右)在讲读文本
大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德国的批判没有研究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他们所谈的一切问题,终究是在黑格尔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德国的批判家们自以为超越了黑格尔,恰恰依然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当中打转。他们只是抓住黑格尔体系的某一方面,来反对黑格尔整个体系。
大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人”,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青年黑格尔派同老年黑格尔派一样,相信是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的世界,而不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统治世界。观念是统治“人们的真正枷锁”,“青年黑格尔派只要同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就行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了:“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 Verkehr ]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通过会读《德意志形态》部分内容,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形态有直观的感受,尤其通过对比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与德国同时代的唯心主义的理论差异,加深了对唯物史观科学性的认识与理解。